袁隆平的故事概括200字左右作文

是的,袁隆平爷爷的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所付出,虽然已经逝世,但却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会在新时代青年中继续发扬。

认识袁隆平爷爷还是在小学课本中认识他的,当时老师说他是“杂交水稻之父”,我便知道如今我们能够温饱都是袁隆平爷爷的功劳。但是听老师讲了袁隆平爷爷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我明白了“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在以前严峻的条件下,袁隆平爷爷既要面对舆论的压力又要似大海捞针一般的寻找“雄性不育植株”,既要有耐心又要承受得住实验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经过不懈的努力才有这样的成就。袁隆平爷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我们,只要相信自己,充满决心朝着目标奋斗,总会有所收获。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如袁隆平爷爷一样,还有许许多多已经逝世的伟大人物依然都留在我们的心中。

袁隆平的故事200字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扩展资料:

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他撰写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了:“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理论与研究实践是对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挑战,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发展战略,即方法上由三系到两系再到一系,程序越来越简单而效率越来越高;杂种优势水平上由品种间到亚种间再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优势越来越强,促使杂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阶迈进。这一思路已被国内外同行采用,并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

袁隆平解决了两系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如1989年在两系法研究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他提出了选育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指标和选育的技术策略,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后来又研究并提出了核心种子生产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术,使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最终取得成功并推广应用。他1987年起担任“863”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专题责任专家,主持全国性协作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两系杂交稻比同熟期三系杂交稻增产5%~10%。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隆平